作者:王永秀
时光荏苒,弹指间,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已走过10个春秋。10年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喇英才带领几个热心肠的退休民政干部和两个大学毕业生风雨兼程,呕心沥血,凭着对公益事业的满腔热忱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靠着一股韧劲,硬是将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组织发展壮大起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作为曾经协会的一员,看到协会有今天的成就,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十载拼搏,一心为民。十年来,协会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发展公益、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宗旨,对于群众的困难,无论大小,总是竭尽全力,因为在它看来,每一个善举都意义重大:救治好一个病人,拯救的是整个家庭;一台彩电、一个太阳能热水器,送给孤寡老人的是一个幸福的晚年;小小的太阳灶,节能环保省力,是农村妇女的好帮手;数千口水窖和自来水工程,结束了山里人世世代代缺水的艰辛生活;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开启了孩子们更美好的未来;上千亩核桃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越来越美的山村面貌和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搞培训,是传播社工知识,转变工作理念的大事,最终受益的还是农村和广大村民。
十年里,协会循着这样的理念,逐步将项目拓展到筑路修桥、农村教育、人畜用水、扶贫开发、医疗卫生、养老敬老、人力培训等多个领域,已向公益机构(慈善家)争取资金6000余万,开展项目40多个,并与数家基金会(慈善家)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受益人群从学生、老人、妇女、儿童、普通农民到各级民政干部,多达10万余人。
能取得今天这样传奇般的成就,靠的是社工协会的不懈争取,各级人民政府、民政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以及全体受益人群的倾情参与,实属来之不易。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相信每一个为此付出的人都会认为付出的努力是值得和充满意义的。
提起社工协会,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负责主持协会日常工作的喇英才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年近古稀,还患有糖尿病,但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却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基金会的干事信任他、赞扬他;协会的同事、乡镇干部敬重他、佩服他;普通百姓爱戴他,拥护他,他是协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他天生一副古道热肠,乐善好施。他经常说:我不敢向你们承诺,但我一定会尽力。协会成立十年里,他打了数不清的电话,千方百计找资金、谈项目、搞策划、促协调。他不辞辛苦,足迹遍布了青海大小贫困乡村,调研、实施项目。对于慕名而来的贫困患病乡亲,他积极联系医院,了解病情,寻找资助人,安排就医,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排排旌旗道不尽他们的感激。
他有一股不怕输的劲头,敢想敢干。每天清晨,他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推销”项目,给基金会、慈善家、企业家挨个打电话,介绍项目内容,即使素不相识也要试一试,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碰钉子,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争取项目资金。正是这样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协会在业界站稳了脚跟,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他是公认的实干家,求真务实。面对青海的落后和贫困,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想方设法、不遗余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他反对闭门造车,每一个项目都要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征求农民兄弟的意见;对于项目实施情况他随时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工期;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他未雨绸缪,毫不懈怠。
他德才兼备,却朴实无华,他是公益界的精英,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0年的坚守,不断的超越,他对青海省公益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一个人可以不为一己私利去奋斗不止,可以以帮助人为人生一大乐事。
请大家记住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这个仅有两间办公室、五六个工作人员的民间组织,它为青海贫困群众谋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福利,赢得数十项公益荣誉和奖项;请大家记住喇英才这个响亮的名字,他老当益壮、乐观幽默、富有爱心,对素不相识的老乡,他慷慨相助,对诸多个人公益荣誉,他当之无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公益之路充满希望和挑战。相信换届工作顺利结束后,协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在青海公益事业领域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祝愿协会今后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现为青海省女子监狱警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