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于2004年6月成立,是经省民间组织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非营利性省级社会团体,属省民政厅直管社团。协会由从事和关心社会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以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互助,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
十年来,在青海省民政厅党组的直接领导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发展公益、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办会宗旨,立足青海实际,努力克服困难,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了不少有益于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工作。不仅力所能及的帮助老百姓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也初步闯出了‘雪中送炭’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
一、立足民生需求,探索实践“雪中送炭”式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公益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新形势下,政府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多样化需求。虽然公益组织不能替代政府,但可以发挥政府工作的拾遗补缺作用。社会工作更是一种专业的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扶弱助困是社会工作者的天职。社会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构建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愁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是责无旁贷。
青海地处中国内陆,青藏高原东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5.9℃——8.6℃。寒冷多风、缺氧多灾、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客观的、主观的、历史的等多种原因,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人民收入普遍较低、生活比较困难,民生方面的需求比较多样,也比较紧迫。
协会成立以来,一直紧紧围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去努力工作,积极与国内外慈善组织、爱国华人、著名人士进行广泛友好交往与合作,先后争取引进各类资金6500多万元,实施了玉树抗震救灾、人畜饮水工程、助医治病项目、人才培训项目、支教助学行动、绿色扶贫项目等40多项公益慈善项目,使我省10余万群众受益。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群众的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不断争取资金实施公益慈善项目,为老百姓谋取福祉的同时,我们对省情、民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将“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作为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逐步建立了“雪中送炭”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与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广州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模式是不一样,是符合青海现阶段实际情况,能客观反映广大老百姓需求,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有力补充。
二、“诚信” 为本,“实干”兴业。“诚信”是公益组织生存之本。“实干”是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任何一家组织失去了社会的信任与支持,是绝对不能够继续生存发展。近来,频频爆料的有些公益组织善款帐目、善款去向不明等情况及一些组织借公益慈善之名筹款进行商业运营获取私利的现象,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公益组织的社会信任度造成了较大影响。以致于很多公益组织陷入被动状态,为重拾社会信任与支持而努力。所以,公益组织的运营与项目的实施必须公开透明,坚持以“诚信”为本,以“实干”赢得社会信任。我会为一个省级公益组织,既没有财政支持,也缺乏项目资金。但一直在为怎样发挥协会积极作用,给老百姓办更多实事而进行探索与实践。抱着“有诚信才能赢得信任,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的信念,对每次开展的公益慈善项目都进行认真细致调查、严格筛选上报、一丝不苟执行和实事求是总结,从而实现了“四个基本满意”(即:资助方、受益群众、当地政府和机构本身满意)的目标。也做到了公益慈善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更是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与资助方的信任,使协会生存并发展壮大。
三、志存高远,勇闯万难。2004年,协会成立后,抱着“有志者事竟成,敢闯就有出路”的决心,以“四心”(爱心、热心、信心、恒心)为动力,与世界银行、加拿大基金、中国社工协会等30多个国内外组织合作,成功实施了惠及10余万群众的公益项目。深深体会到:没有爱心、热心、信心和恒心就不能坚持公益,也不可能搞好公益慈善事业。心理时刻装着百姓疾苦,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就能排除重重困难,向公益慈善事业新领域跨越。
我会就是凭着敢闯的精神,只要获得有可能争取项目的信息,不论对象是谁,不管效果如何,都不失时机的介绍协会的情况,提出友好合作的愿望。并广交朋友,合作项目,树立信誉,扩大影响,逐渐拓展了局面,在困境中不仅求得生存,而且使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四、抢抓机遇,不断争取。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是看你能否认识和抓住机遇。机遇始终属于有准备的人。对一个无资金保障的公益组织来说,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实属关乎兴衰存亡的大事。
2005年11月,协会秘书长去北京参加中国社工协会召开的“两岸四地社区服务务实座谈会”时,认识了国际慈善组织港澳救世军的工作人员,经坦诚交流和争取,双方达成进行合作的初步意向,遂向救世军北京办邮寄了重建三所贫困山村小学的项目申请书。2006年5月,救世军港澳军区总指挥曾庆敏带领项目官员来青海实际考察,协会陪同到湟中县台口子、马场沟和民和县若多村小学察看,三所小学教室墙裂顶漏,桌凳残破,学生拥挤,办学条件极差的景况深深触动了他们,从而促进了他们确定资助项目的决心。一月后,救世军决定资助153万元,同时实施三所村小学重建工程。其后,救世军向青海捐资1000多万元,开展了玉树赈灾、贫困大学生资助等多个项目。
协会在实践中总结出,以敏锐地观察力认识机遇、抢抓机遇,是争取项目的重要环节,许多项目也正是在广交朋友、抢抓机遇中获得成功的。
五、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原因,欠发达地区公益组织在筹集资金方面普遍面临困难。几年来,协会在社会工作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在医疗救助、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
由国家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开展的“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是利民惠民的公益慈善项目。2009年9月,该项目率先在青海、甘肃、宁夏启动,之后被国家民政部推广到新疆、西藏、四川、陕西、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和河南等12省区。我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创了“几个一点办大事”(即:在资金筹措上医院减免一点,民政部门补助一点,基金会资助一点、医管办报销一点)的多方合作的医疗救助模式。并有效实现了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有效配合与衔接。2012年7月,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中,“青海省疝气患儿手术康复计划”获得《公益慈善【实施】项目》金奖。
另外,协会在开展公益慈善项目时,一直倡导助人自助、持续发展。不仅着力解决群众某方面的具体需求,也想方设法提升其自身的‘造血’功能。2011年,为了充分利用偏僻贫困山区土地资源优势,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他们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协会争取资金50万元实施了“绿色扶贫核桃树种植项目”,资助民和县前河乡卧田、丰一、丰二3村村民种植2万多棵核桃树。并成功探索出了“绿色扶贫”的新模式。2012年,继续开展“青海省绿色扶贫工程试点项目”,资助黄南州儿童福利院种植核桃树、苹果树等各类树苗18000多棵。2012年7月,在首届慈展会上“青海省绿色扶贫核桃树种植项目”获得了《公益慈善【创新】项目》铜奖。
六、造就庞大的社工人才队伍,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和要求。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细要(2010—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首次在国家发展层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被明确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工作目标确定之后,决定的因素就是人,保证青海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社工人才的整体素质。
几年来,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在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等民生问题的同时,用较多的精力抓社工人才培训,以提高这些人的能力,先后培训各类社工人才超5000人。使培训学员转变了传统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改进了工作方法。不少学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谋利益。2013年,为了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满足更多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我会率先在西宁市城中区前营街社区、水井巷社区,城西区海晏路社区,城北区北川河东路社区,城东区富强巷社区,大通县桥头镇八一社区,互助县南街、北街社区和乐都区新乐东社区、雨润社区挂牌建立10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探索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七、重视宣传、舆论先行。协会不仅重点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也高度重视协会宣传工作。几年来,协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对公益慈善项目进行宣传,高调弘扬公益精神。还积极参与青海省社会科学联会举办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不断强化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社会各界深刻了解协会情况,达到了增进感情、加强合作、推进公益的目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